蜣螂

蜣螂
(《本经》)
【异名】蜣(《尔雅》),天社(《广雅》),转丸、弄丸(崔豹《古今注》),推丸(陶弘景),胡蜣螂(《蜀本草》),推车客(《本事方》),推屎虫(《孙天仁集效方》),黑牛儿、铁甲将军(李延寿),大乌壳硬虫(《普济方》),夜游将军(《纲目》),屎蜣螂(《本草原始》),滚屎虫、车屎客(《医林纂要》),牛屎虫(《苏州本产药材》),推车虫(《药材资料汇编》),大将军、触角牛(《河北药材》),铁角牛(《山西中药志》),粪球虫(《中药志》)。
【来源】为金龟子科昆虫屎网螂的干燥全虫。
【动物形态】屎网螂
全体黑色,稍带光泽。雄虫体长3.3~3.8厘米,雌虫略小。雄虫头部前方呈扇面状,表面有鱼鳞状皱纹,中央有一基部大而向上逐渐尖细并略呈方形的角突;其后方之两侧有复眼,复眼间有一光亮无皱纹的狭带。前胸背板密布匀称的小圆突,中部有横形隆脊,隆脊中段微向前曲成钝角状,两侧端各有齿状角突1枚,在齿突前下方有一浅凹,其底部光滑无小圆突,浅凹外侧有一较深的凹,底部小圆突十分模糊或缺如;小盾片不可见;前翅为鞘翅,相当隆起,满布致密皱形刻纹,各方有7条易辨的纵线;后翅膜质,黄色或黄棕色。口部、胸部下方,有很多褐红色或褐黄色纤毛,中后足跗节两侧有成列的褐红色毛刺。雌虫外形与雄虫很相似,惟头部中央不呈角状突而为后面平、前面扁圆形的隆起,顶端呈一横脊;前胸背板横形隆脊近似直线,两侧端不呈齿状突角,且只有外侧的深凹,明显可见。
栖息在牛粪堆、人屎堆中,或在粪堆下掘土穴居。吸食动物之尸体及粪尿等。有夜间扑灯趋光的习性。产卵后,雌雄共同推曳粪土将卵包裹而转成丸状。分布江苏、浙江、云南及其它大部分地区。
【采集】一般于6~8月间晚上利用灯光诱捕,沸水烫死,再用炭火烘干。
【药材】干燥虫体呈黑褐色,长3~4厘米,宽1.8~3厘米,雄虫较雌虫稍大。雄虫头部前方呈扇面形,易脱落,中央具角突1支,长约6毫米。前胸背板呈宽半月形,顶部有攒形隆脊,两侧各有角突1枚。后胸约占体长1/2,为翅覆盖。雌者头部中央及前胸背板横形隆脊的两侧无角状突。前翅革质,黑褐色,有7条纵向平行的纹理;后翅膜质,黄色或黄棕色。足3对。体质坚硬,有臭气。以体黑、干燥、完整者为佳。
主产江苏、浙江、河北、湖北等地。此外,福建、广东、广西亦产。
现售商品中另有一种独角蜣螂虫,为独角仙科昆虫独角仙的干燥雄虫。全体棕色或棕褐色。头顶有崛起的角状突,长约1.7~3厘米,角上端2回分叉。前胸背板中央亦有一发达的二叉棘状突,长约1厘米,尖端略弯向前下方。质较松脆。产于江苏、安徽、山东、山西等地。一般均自产自销。
【化学成分】含有毒成分约1%。有效物质能溶于水、乙醇及氯仿,但不溶于乙醚。
【药理作用】蜣螂毒素。注射于小白鼠后表现不安,数十分钟后因痉挛发作致死;静脉注射于家兔后,血压一时下降,随即上升,呼吸振幅增大,频率加快;对蟾蜍离体心脏有抑制作用,灌注于蟾蜍的后肢血管,有暂时的扩张作用;对家兔肠管及子宫有抑制作用,对蟾蜍的神经肌肉标本有麻痹作用。
【性味】咸,寒,有毒。
①《本经》:"味咸,寒。"
②《别录》:"有毒。"
③《汤液本草》:"气寒,味酸,有毒。"
【归经】《纲目》:"手、足阳明,足厥阴。"
【功用主治】定惊,破瘀,通便,攻毒。治惊痫,癫狂,百瘕,噎膈反胃,腹胀便结,淋病,疳积,血痢,痔漏,疔肿,恶疮。
①《本经》:"主小儿惊痫,腹胀寒热,大人癫疾狂易。"
②《别录》:"主手足端寒,肢满,奔豚。"
③《药性论》:"治小儿疳虫蚀。"
④《本草拾遗》:"治蜂瘘,烧死蜣螂末和醋敷之。"
⑤《日华子本草》:"能堕胎,治疰忤;和干姜敷恶疮,出箭头。"
⑥《本草权度》:"去大肠风热。"
⑦《本草求原》:"治小儿积滞,土包烧食。"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汤,3~8分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调敷或捣敷。
【宜忌】孕妇忌服。
①《本草经集注》:"畏羊角、石膏。"
②《药对》:"畏羊肉。"
③《品汇精要》:"妊娠不可用之。"
【选方】①治小儿惊风,不拘急慢:蜣螂一枚。杵烂,以水一小盏,于百沸汤中烫热,去滓饮之。(《纲目》)
②治膈气吐食:地牛儿二个,推屎虫一公一母。同入罐中,待虫食尽牛儿,以泥裹煨存性,用去白陈皮二钱,以巴豆同炒过,去豆,将陈皮及虫为末,每用一、二分,吹入咽中,吐痰三、四次愈。(《孙天仁集效方》)
③治大、小便闭,经月欲死者:推车客七个,土狗七个。新瓦焙,研末,用虎目树南向皮,煎汁调服。(《本事方》推车散)
④治小便血淋:蜣螂研水服。(《鲍氏小儿方》)
⑤治疳:蜣螂裹烧熟,与儿食。(《韩氏医通》)
⑥治赤白痢、噤口痢及泄泻:黑牛儿烧研,每服半钱或一钱,烧酒调服。小儿以黄洒服。(李延寿)
⑦治痔漏出水:蜣螂一枚。阴干,入冰片少许,为细末,纸捻蘸末入孔内,渐渐生肉,药自退出。(《纲目》)又方:用蜣螂焙干,研为末,先以矾汤洗过,再加药末敷贴。
⑧治一切疔疮:地上新粪内泥堆中大乌壳硬虫,活者取来,用蜜浸待死,新瓦上煅灰,用好蜡调敷上。先用针火上烧过,待冷,拨损疮头。(《普济方》)
⑨治鼻中息肉,不闻香臭:蜣螂一十枚。纳青竹筒中,以刀削去竹青,以油单囊筒口,令密,纳厕坑中,四十九日,取出曝干,入麝香少许,同细研为散,涂息肉上。(《圣惠方》)
⑩治小儿重舌:烧蜣螂末和唾敷舌上。(《子母秘录》)
⑾治大肠脱肛:蜣螂烧存性,为末,入冰片研匀,掺肛上,托之即入。(《医学集成》)
⑿治附骨疽及鱼眼疮:蜣螂七枚。和大麦面,烂捣封之。(《圣惠方》)
⒀治疬疡:途中先死蜣螂,捣烂涂之,当揩令热封之。(《千金方》)
⒁治针灸疮血出不止:死蜣螂末猪脂涂之。(《千金方》)
⒂大小便不通:用夏天收集、阴干的蜣螂一个,放净砖上,四面以灰火烘干,当腰切断。大便不通,用上截;小便不通。用下截,二便不通,用全部。各研为末,水送服。
⒃无名恶疮:用死蜣螂捣汁敷涂。
【临床应用】①治疗膀胀、尿道结石
蜣螂去头,置于新瓦上焙干,研成粉末。每次口服1.5~3克,每日2次。临床观察20余例,部分病例可见结石排出。
②治疗麻痹性肠梗阻
取蜣螂虫7只,黑白丑3钱,石菖蒲3钱。水煎,1日2次早晚分服。服至大便畅通为止。临床试治3例,均愈。
【名家论述】①《本草经疏》:"蜣螂,治小儿惊痫瘛,腹胀寒热,大人癫疾狂走,皆肝、胃、大肠三经风热壅盛所致,咸寒除三经之邪热,则诸症自瘳。《别录》主手足端寒、支满者,以脾胃主四肢而治中焦,肺气结滞则血液不能通行灌溉于手足,胃家热壅及大肠结实,则中焦不治而气逆支满,行三焦之壅滞则所苦减除矣。咸能软坚入肾,故又主奔豚也。"
②《长沙药解》:"蜣螂,善破百瘕,能开燥结,《金匮》鳖甲煎丸用之,治病疟日久结为疟瘕,以其破百而开结也。"
清空输入框

在线工具导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