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马的耳朵时常摇动

【分类】动物
【答案】大家都知道马的耳朵和其它动物的耳朵一样,是用来听各种声音的,其实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,用来表示各种不同的表情
马在心情舒畅的时候,耳朵是垂直竖起来的;心情不好时,耳朵前后摇动;在紧张的时候,它的耳朵是向两旁竖立的
马感到疲劳的时候,耳朵倒向前方或两侧
当马恐惧的时候,它的耳朵就不停的紧张地摇动,而且鼻子还发出一阵阵响声
饲养员叔叔就根据马的这一特征,再观察一下马的眼睛、鼻子及尾巴的动作,就可以准确地判断出马的各种不同情绪了
为什么马要站着睡觉小明躺在床上睡不着觉,眼睛在屋里看来看去
忽然他看到写字台上的奔马笔架,他问爸爸:“爸爸,马怎样睡觉呀?
”“马站着睡觉
”爸爸告诉他
“为什么马站着睡觉?
”“因为很早很早以前,凶猛的野兽老要吃马,马是吃草的动物,没有好的牙齿、利爪,没法和敌人拼搏,只有跑
如果马躺着睡觉,敌人来了连跑都来不及
它们就只好站着睡觉,一发现敌人来了马上就可以跑,以后马就习惯了站着睡觉,这个习惯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
”小明听了大声告诉妈妈:“妈妈,我今天又知道马是站着睡觉的了
”“好,你也快睡吧
”妈妈说
小明听话地闭上眼睛,一会儿就睡着了
为什么看马的牙齿能判断它的年龄在农村,有经验的农民掰开马的嘴巴,摸一摸,看一看,就能判断马长了多少岁
原来,马的牙齿,就是马生长年龄的记录
马的牙齿,分为切齿、犬齿和臼齿
小马刚生下来,有4只切齿,12只臼齿
一共有16只牙齿
4~6星期后,又生出4只切齿;6到9个月后,又生4只臼齿;1~12个月生出4只臼齿
算起来,马到一周岁,刚好生出28只牙齿
马到两岁,再长出4个臼齿
马也要换牙齿
它从两岁半到四五岁,切齿、前臼齿逐渐脱落,换生新牙,而后面的臼齿是不脱落的
这时,马的犬齿也相继长出来
到了六岁,马的牙齿全部出齐
母马一共有36只牙齿,雄马一共有4只牙齿
马的牙齿出齐后,随着它每天吃草咀嚼,牙齿的磨损也就越来越明显
马的切齿,中央两只叫钳齿,它的两侧各一只叫中间齿,外侧各一只收隅齿
切齿的乳齿脱落换成恒齿,齿面由珐琅质构成的凹窝叫齿坎
齿坎的上部是黑窝,下部是齿坎痕
马咀嚼草料的时间长,黑窝磨得不见了,留下内外两个珐琅圈,内圈就是齿坎痕
钳齿三岁长齐后开始磨损,六岁时黑窝不见了,到十三岁时连齿痕也不见了,齿面由圆形开始逐渐成三角形
老马在十五岁以后,切齿长得比磨损的速度快,切齿显得更长了
有经验的农民掌握了马齿的生长规律,就能较正确地知道马的年纪
为什么要让野马还乡野马是我国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
虽然我国新疆准噶尔东部是野马的故乡,但近来有关部门曾多次调查,一直没有发现它们的踪迹
为了保存和发展珍稀物种,1985年以后,我国从英国、民主德国、联邦德国分别用藏野驴交换、引进了两共16匹野马,进行科研和繁殖、复壮及野化工作
这些野马回到了它们的故土――吉木萨尔县
这里有广阔的荒漠原野,北接盆地腹心地带,紧连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,具有丰富的禾本科针茅等草类,以及梭梭、蒿类野生植物
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极适合野马的生活
这些引进的还乡野马,都是1多年前从新疆“移居”国外的野马的第八九代后裔
它们在这里过着向野化过渡的适应性生活,待完全适应并能繁殖到一定数量之后,将被放归到祖籍的大自然中去,安度野生生活
野马还乡、复壮和野化,是挽救、保存和岌展这一濒危物种的重要措施
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是一项十分有意义、有价值的工作,因而受到国内外的关注
经过科学野化,定向繁殖,野马将 获得和保持更多的优良特性,从而逐渐发展起来
斑马身上的花纹有什么用斑马形状如驴,是非洲特产的哺乳动物,生活在山地、草原的稀疏林区,身上长着黑白相间的光滑条纹,很像一幅人工描绘的图案,在阳光的照射下,显得非常美丽,故名“斑马”
斑马以青草和嫩树叶为食,喜欢群体生活,常由一头首领带着进行活动和觅食
它善于奔跑,听觉、视觉和嗅觉都很发达,发觉可疑情况,轮流担任警哨的斑马,立即发出“警报”,群集而狂逃
它的自卫和抗敌能力较差,常遭狮子的奇袭和追击
遇到这种情况,有时斑马成群踢起后蹄,与敌展开搏斗
斑马身上条纹的宽窄,与种类有关
美丽的条纹,可以看作是同种之间相识的标记,更重要的是,以条纹作为适应环境的保护色
在阳光或月光照射下,由于斑马身上的黑白颜色吸收和反射光线的不同,能破坏和分散身形的轮廓,展眼望去,很难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
如果它站着不动,就是距离很近,也很难辨出它来,目标不容易暴露,就可减少被猛兽侵害的机会
这种保护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
另一方面,斑马身上的条纹还有大家不熟悉的另一个作用――减少昏睡病的发生
昏睡病是非洲的一种传染病
患病的人、畜昏睡不醒,甚至死亡
正如疟蚊盯咬而传播一样,昏睡病的传播是由一种名叫“采采蝇”的蝇类叮咬畜、兽所致
实验证明:条纹花型比单色被“采采蝇”叮咬少得多!
这就使斑马很少患昏睡病

在线工具导航